全品類食材一站式配送服務商
打造中國安全食品供應鏈知名品牌
全國服
務熱線
400-030-0090
遠海之地,卻迎來海鮮大豐收!“內陸海鮮”要火了?
發布日期:2023-10-15
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引發大家對海產安全的擔憂。雖然國家已經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(都)食品,加強進口水產品食品安全抽檢監測,防范放射性污染食品入境,但大家對海鮮的熱情并未重新點燃。
悄無聲息間,#新疆歡迎大家來吃海鮮#詞條沖上了熱搜,新疆海鮮陸續豐收,包括但不限于三文魚、羅非魚、南美白對蝦……這一下子,網友炸開了鍋!
等等!大漠戈壁、鹽堿湖泊遍布的新疆居然養了幾千噸海鮮?
原來,一些內陸地區之前就已經在探索“海鮮陸養”模式,并實現量產。而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內陸,沙漠戈壁人煙稀少,卻為培育綠色、生態、無污染海鮮提供優良環境,讓這個號稱“離海最遠的地方”成為吃海鮮的首選之地。
內陸海鮮,以新疆為代表,正在海鮮市場上嶄露頭角。
新疆是怎么養出海鮮的?
18億畝的耕地紅線,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。然而想要守護糧食安全底線,夯實大國糧倉基礎,除了守住這18億畝耕地,還要探索新模式,挖掘其他土地資源的潛力。
而新疆正是在探索過程中,基于現有條件和形勢基礎,將資源限制轉化為獨家優勢的典范。
中國有15億畝鹽堿地和6.9億畝低洼鹽堿水域,其中可供利用的鹽堿地高達5億畝,而新疆擁有豐富的鹽堿地資源,鹽堿地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/3。這些鹽堿地的含鹽量超出正常土壤耕作水平,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。
為了利用好耕地后備資源,打造大國新“糧倉”,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“低洼鹽堿地養殖”,隨后《2017年漁業扶貧及援疆援藏行動方案》和《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》發布,相繼提出打造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、積極發展鹽堿水養殖。
自此,新疆開始“內陸造海”,一些生猛海產出現在新疆的“海”里。
兵團第三師的紅旗農場就建成了新疆第一個鹽堿地海鮮養殖基地。紅旗農場附近有大片鹽堿灘,pH值普遍在8以上,地表水與海水接近。科研人員將鹽堿水改良成人工海水,羅非魚、石斑魚、南美白對蝦、鮑魚、龍蝦在這里暢游生長。
新疆除了紅旗農場在養“海貨”,還有其他地區也在養水產:尼勒克縣養起了三文魚,麥蓋提縣養起了澳洲龍蝦,此外還有察布查爾縣的羅氏沼蝦、巴楚縣的斑節對蝦、羅布湖和博斯騰湖的螃蟹、巴里坤縣和和田縣的冷水魚、天鵝湖的青蟹和南美白對蝦……
2022年,新疆漁業的產量已經達到了17.3萬噸,水產品出口向俄羅斯、馬來西亞、日本等地。
海鮮陸養,不只在新疆?
海鮮陸養,是指陸地營造類似于海洋的生態環境,人工養殖魚類、蝦蟹類、貝類等海產品。營造海鮮陸養環境有多種方法,有人選擇讓魚蝦適應內陸的淡水環境,然后放入養殖池里養殖;也有人將鹽堿水調配成“人造海水”,讓魚蝦能夠在人造海域里生長。養殖戶們立足于自身條件,探索自己的養殖方法。
湖北武漢也摸索出了一條“海鮮陸養”道路。由于“海鮮陸養”模式的興起,湖北已經有企業試水海鮮內陸工廠化養殖,目前湖北已經實現了鰻魚、南美白對蝦、石斑魚等海產品的內陸養殖。
“海鮮陸養”模式的優勢直接反應在價格上,當地“海鮮產品”價格下降明顯,最低售價在20元出頭,本地養殖的石斑魚售價幾乎是外地的一半,而鱸魚、鱖魚等淡水魚價格在高溫天氣下售價最高達40多元一斤。
放眼至全國,除了新疆和河北,河南、寧夏、內蒙古、山東、陜西等省份都有人研究起海鮮陸養,有人已經摸索出了成功經驗,培育出來的海鮮新鮮程度不輸沿海地區。
“陸養海鮮”極大豐富了內陸居民的餐桌,除了運輸距離縮短讓食材新鮮度得到提升,同時養殖新模式能夠提升生產流轉效率,讓大眾能以更低的成本滿足升級的消費需求。
新疆海鮮是否是“內陸海鮮”興起的開始?請大家拭目以待。